莫言:文学作品核心不在于故事情节发展,而在于描写人的命运
“作家的创作需关注当下,需要对当下的作品热火朝天、日新月异的核心生活有深入的了解 ,但是不于又必须不受当下的束缚。”9月15日 ,故事著名作家、情节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发展一场圆桌对话中说道。
该圆桌对话以“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”为主题 ,而于除莫言外,莫言描写命运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 、文学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也参与其中 ,作品共同探讨作家创作与当下的核心关系 。
另外,不于对话还提及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故事译介情况,梁晓声认为,中国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更多地被世界认识到 ,目前国际对中国本土的优秀作品知之甚少 。
对话中 ,嘉宾们达成共识,中国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世界对中国的看法,当前需加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推介 。同时,参与对话的外国译者提出,除了译者要翻译好中国文学作品外 ,外国的出版机构也需要中国在作品推广宣传和出版方面的支持 。
9月15日 ,2023北京文化论坛“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”圆桌对话举行。
作家关注当下但必须不受当下束缚,作品的核心在于描写人
莫言指出 ,当下的生活和创作的关系,是每个写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。作家的创作需关注当下,需要对当下的热火朝天、日新月异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 ,但是又必须不受当下的束缚 。
他认为 ,即便写一个和历史有关的作品,作家依然要对现实给予高度的关注,通过对现在生活的了解,尤其是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,回过头再来对比作家所描写的那段时期的生活 ,那段历史的特殊意义和特性就会显现出来 。
他认为 ,历史发展是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,没有绝对的过去 ,也没有绝对的现在,一切都是历史发展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。人类的生活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,而且这个发展不是直线式的 ,是螺旋式的,有的时候甚至看起来是倒退的 ,当然倒退里边包含进步的因素。
莫言还谈道,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不在于故事情节发展 ,而在于人:塑造人物,刻画人的情感,描写人的命运,这是小说家 、剧作家、诗人甚至任何从事艺术的人的终极追求 ,是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方向。在这样一个意义上 ,对于当下的故事、当下的生活场面里人的了解和理解 ,有助于作家拿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进行关照。
“比较目的也在于发现作家所描写的时期内的人物性格的某些特殊性,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思维特征的思想方法,感情模式的特征,从而通过这样的一种对于作品的阅读了解时代、民族和历史,也了解我们自己 。”他说 。
著名作家莫言。主办方供图
文学作品可以改变读者对中国的看法,外国出版社需要详细推介
南都记者注意到,作品翻译推广也是圆桌论坛上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。著名作家 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表示,自己特别在意中国文学如何被国外的朋友们所了解和认识 。
他说:“最近我也读了早期的很多作品 ,在读的过程当中 ,我是忧郁的,甚至是忧伤的 ,但是一点自卑都没有,一丝一毫都没有 。因此,我就看晚清时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 ,我们的《儒林用史》《官场现形记》,把这些作品放在同世纪同一个年代国外的文坛上去看,我心里说:我们才不比他们差 ,可是他们不知道……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作家的全集都在中国 ,但一些国外的翻译家在谈到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时候,我真的觉得他们只知一二而已。”
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、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·奥莉卡也重视翻译的作用,她表示,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的外国人阅读中国文学的翻译版本后,改变了原本对中国的看法 ,因此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意义非常重大。
从业十年的荷兰翻译家施露注意到 ,在荷兰的社交媒体上 ,有关中国的信息都是关于政治、经济相关的新闻,很少看到有关中国文学的新闻,比如谁得了茅盾文学奖,谁出了新书 。但实际上中国文学在荷兰乃至西方都很重要 ,因为阅读中国文学,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内心 ,中国人跟荷兰人一样,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感情 ,众生平等 。当前,荷兰越来越关注文化多样性 ,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这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来说是一块很好的土壤 。
施露表示,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对话,除了译者外,关键的还有版权经纪人和外国的出版社 ,他们需要中国方面提供的帮助,首先是热情地推介好书 ,告诉读者哪些书籍最值得阅读;其次,可以帮助对某本书有兴趣的外国出版社找到版权。此外,对出版机构等提供金融方面的赞助也非常有用 。
她说:“最近几年看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项目,中国的出版业越来越专业,比如图书目录里边的辅助理解的文字越来越多,帮助外国的出版社了解这些书好在哪里 ,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出版。我们继续努力推荐好书 ,支持这些创作。”
采写:南都记者 郭若梅 宋凌燕 发自北京
本文地址:http://31443.equithane.com/html/88c999210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